青梅1v2:细腰藏春by韫枝全文免费阅读-“回到日常,回归常识”论坛④|言情:日常生活与当代中国人的情感结构
如何寻求日常生活的逻辑与理性,在分歧中寻找共识,在实践中捍卫常识,是我们日常交往与认知的重要内容。三年大疫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改变,但日常生活积淀的那些恒久、坚实、朴素的道理,如尊重常识和科学、捍卫法治、守护良知、坚持理性、寻求共识等,在关键时刻守护着我们,进而构成了现代文明的韧性又坚实的基座。2023 年《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策划“回归日常,回到常识”系列论坛,为了深入探讨相关问题,继第一场“讲理:日常生活的逻辑与理性”,第二场“数字时代中国民众日常生活的意义感”,第三场“味与道:日常生活与中国人的生命哲学”学术研讨会之后,《探索与争鸣》编辑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言情:日常生活与当代中国人的情感结构”圆桌论坛。讲座的实录精要版被整理成文发表在《探索与争鸣》微信公众号上,澎湃新闻获授权转载。

与会专家合影

会场剪影
本次论坛在暨南大学石牌校区第二文科楼郁文报告厅516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的31名学者嘉宾莅临现场,从传播学、文学、社会学、艺术学和哲学等多学科的维度共同探讨“日常生活与当代中国人的情感结构”相关议题。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涛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一果教授主持了开幕式。

开幕式

刘涛院长致辞

曾一果副院长主持开幕式
第一单元主题演讲
第一单元主题演讲由《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主持,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学科执行主编、副编审、《文化研究》责任编辑王金会点评,张跣、周志强、姜宇辉、刘涛、朱丽丽、王鑫等6位学者发表主题演讲。

张跣教授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张跣教授以《仪式言情:数字时代的自我形塑》为主题发表了演讲。张跣老师从十几年前的拍照仪式和如今随处可见的数码拍照现象对比入题,讨论新技术和新媒介对文化以及人的精神生活尤其是情感世界的改变。他强调中国大众文化是当代中国人感情生活的重要依托,其兴起和改革开放几乎是同步展开的。而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适宜自己的需要,实现了从“他塑”到“自塑”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更多与广阔世界联系的可能性。

周志强教授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图书评论》主编周志强以《从快感到剩余快感:文艺生产与消费的驱动力》为主题发表了演讲。周教授从拉康的“剩余快感”这一概念引入,认为今天的文艺不再是象征化、情感化的东西,而是寓言化、症状式的东西。文学作品呈现出来的可能是合理合法的合情性,背后实现的却是隐秘的、被驱逐的剩余性的冲动。周教授通过各类文艺作品案例展现了剩余快感支配下的光怪陆离的当代文艺生产情形,呈现了它的根本的秘密,最后展示了“剩余快感”在当下文艺创作中的几类典型“症候”,如“菲勒斯冲动”“芭比娃娃情节”等。

姜宇辉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姜宇辉以《情感设计,情感游戏与情感操控 》为主题发表了演讲。姜教授从谈论电子游戏的艺术性入手,认为情感是理解电子游戏艺术性的一个入口。接下来,他梳理了情感概念在西方思想史上的三个面向:科学、艺术和修辞。姜教授指出,今天我们对情感的研究往往陷入到艺术跟科学的二元对立之中,但是忽略了从亚里士多德一直到海德格尔所呈现出来的情感修辞问题。回归情感修辞可能是一个解决方案,但情感修辞在今天的数字设计中也会蜕变为“情感操控”。

刘涛教授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涛教授以《技术何以“赋情”:融合新闻的情感叙事语言及其修辞实践》为主题发表了演讲。刘涛教授以介绍数字新闻业的“情感转向”与情感叙事入题,从数据维度的情感建构、互动维度的情感参与、场景维度的情感触发这三个方面剖析了融合新闻的情感叙事语言及其修辞实践。他强调了在数字技术驱动框架下情感的想象空间在数据互动和场景等方面的重要性,重点探讨了情感在新闻领域中的可能性。

朱丽丽教授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朱丽丽教授以《985焦虑:优绩主义、媒介机制与情感认知》为主题发表了演讲,介绍了985学子在优绩主义准则下存在着普遍焦虑的现象,通过举例个体学生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的困境,从学理性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一方面,985学子相似的“通关经历”养成了路径依赖,但时代的变迁导致校园与社会环境加速断裂,经验地平线与可期待的部分加速分离,社会试错成本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优绩主义产生的羞耻感加剧了学子的自我剥削,媒介等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社会比较情境也在其中助力。朱丽丽教授强调,“985焦虑”是普遍的,并不是只有985学子面对这样的境况。

王鑫教授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王鑫教授以《何以谈忧伤:“情深而文明”与人机共生》为主题发表了演讲,探讨了“忧伤”这一情感主题。她关注到忧伤在中国传统文化情感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日常生活中共情叙事的组成成分,是一种饱含着诗化气质的个人情感抒发,也是内渗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气质。它不仅是一种审美共通,是一种境遇共鸣,也在公共意义上隐匿着情感隐藏与转移。忧伤在如今也作为一种人机社会的异化抵抗:对应“我思故我在”,在此为“我忧故我在”。王鑫教授试图将“忧伤”作为一个视角探讨人机社会中的主体性问题。

王金会主编做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学科执行主编、副编审、《文化研究》责任编辑王金会对上述发言做了点评。
王金会主编认为,六位学者从文学、新闻传播学、文化学等专业角度,从日常生活、文学艺术、电子游戏、新闻作品等不同场景,用学术话语谈论了自己对情感的理解和认识,将“言情”这一命题在多维度精彩的展现。她提到,情感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情感和信仰,现代人的情感构成非常复杂,情感有现实的、虚拟世界的、计算机领域的、个体的、主客体的、主体间性的等等。她认为“言情”的讨论为她带来了一种期盼:希望“言情”的讨论能帮助大家摒弃忧伤、焦虑等负面情绪,迈向更美好的生活。
第二单元主题演讲

陈吉副编审主持
第二单元主题演讲由《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副编审陈吉主持,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图书评论》主编周志强点评。范劲、李春雷、赵静蓉、黄典林、王敏芝、陈能军等6位学者发表主题演讲。

范劲教授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范劲作了以《“生活世界的制造——一个系统论视角”》为题的演讲主要聚焦于一个问题:是生活世界产生系统,还是系统产生生活世界。范教授介绍了卢曼对生活世界概念的处理程序:卢曼觉得生活世界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因为生活和世界其实无法统一,怎么解决生活世界的悖论就成了卢曼和现象学的分水岭。他指出,日常生活是一种被制造的事物,卢曼的生活世界批判恰好为情感转向、身体转向提供了一个新的哲学基础。

李春雷教授
广州大学黄埔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春雷教授就《“借‘事’言情:事件中情感共同体的演进逻辑》这一主题作演讲,通过对当下传播事件中身份共同体到情感共同体转变的观察,从传播社会学视野出发界定了“事件”和“情感共同体”的概念,阐释了事件中情感共同体的生成、演进逻辑,审视了情感共同体应该是在事件中探讨还是在问题中探讨;最后总结了当下借势言情的逻辑、路径、意义和效能。

赵静蓉教授
暨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赵静蓉教授以《物化的深情何以可能?——论数字时代的情感着落》为题,阐释了数字情感、数据情感和数字时代的情感。她认为,数字通过我们的肉身经验生情、言情。通过数字,人的身份和情感被虚拟的符号代替了,但是我们也不能认定这样的情感不真实、不生动。她阐释了在对物的认知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的当下,物化的情感可能有一天会比基于肉身的情感更符合我们的认知,更令我们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因为物化的情感可能会更多的脱离情绪或者是本能的反应,而趋于被规划被加强或者被重新的设计,所以物化的深情是必然的,在技术允许的将来可能是愈发容易的。

黄典林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黄典林作了有关国际传播共情问题的演讲。他以情感研究视角切入,认为需要从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下的主体间的情感共鸣或共同情感结构出发来寻求“传通”的可能性。在共情的情感、认知与行动三个维度基础上,他介绍了国际传播语境下共情观念的构成要素,探讨如何在国际传播层面开展有针对性的策略调整和实践转化。黄典林教授指出,共情机制的介入有利于打破国际传播过程中来自地缘政治与语言文化的阻隔,突破传者中心主义以及构建平等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王敏芝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敏芝发表了以《‘数字极简主义’的情感实践:消极自由 VS 积极建构》为题的演讲,探讨了数字时代个人如何更好地生存的问题。王敏芝教授从网络用户发起“数字极简主义”的现象出发,区分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介绍了数字极简主义作为一种数字生活的实践自觉、一种数字人生的内在自省,以捍卫消极自由的方式体现出积极的建构性价值。她认为这不是简单的未来主义,而是要重视与倡导一种基本的未来关怀。

陈能军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助理陈能军教授以《“不确定时代与数字经济:特征内涵”》为题作演讲。他首先阐释了不确定时代与数字经济的特征内涵;接着以人类与人工智能的情感交互为主题的城市文化产品为例介绍了城市文明与情感经济;最后提出我们要以情感为纽带,在数字经济时代迎接城市文明,让城市依托数字经济文明、文化和人类情感承载的生产、生活,呈现出以数字、数据为特征的数字文明形态,以交流、融通为特征的经济情感形态。

周志强教授做点评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图书评论》主编周志强对上述发言做了点评。
周志强教授对嘉宾的主题演讲进行了精要的总结,并分享了自己的体会。他认为第二场嘉宾的主题演讲都围绕了一个当下值得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就是情感、人、主体和意识究竟应置于何处?也许数字时代“我是谁”的问题将会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因为在某种意义上,人对人的理解会小于数字对你的理解。
第三单元主题演讲
第三单元主题演讲由广州大学黄埔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春雷教授主持,《探索与争鸣》编辑屠毅力点评,王金会、翟业军、盖琪、林峥、汤拥华等嘉宾发表主题演讲。

王金会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学科执行主编、副编审、《文化研究》责任编辑王金会以《嗑CP:粉丝的情感体验、恋爱狂欢与自我迷幻》发表主题演讲。王金会主编指出磕CP是指粉丝在制造或拉郎配过程中所体验的情感互动和快乐,具有连续性的上瘾特征。cp可以是自我臆造的,也可能源自近年来流行的偶像养成类节目如创造101等。粉丝通过创作漫画、同人文、二创视频歌曲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和渴望,形成自己的群体。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娱乐行业背后是资本的力量,很多情况正是资本炒作cp以吸引粉丝,获得经济效益。

翟业军教授
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翟业军以《宝盒宝盒,我爱你!——论三种爱》为题发表主题演讲。翟教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文艺作品中物质与爱情的角逐。第一种爱情是杜丽娘怒沉百宝箱式的爱情之于宝盒的优越性、唯一性,及最终唯一之爱的不可能性。第二种爱情是王安忆的《长恨歌》一般的只要宝盒不要爱情的类型。第三种爱情是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那样的在不完美的现实中,追求刹那的谅解,在一片冰冻中保留了一些些的不灭的热情。

盖琪教授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盖琪以《作为“Z 世代”情动艺术的脱口秀综艺》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盖琪教授从情动理论视角分析了近年来流行的脱口秀综艺,从中探寻了Z世代的感觉结构特点。情感发生和流动是情动艺术的核心,脱口秀综艺在近10年在中国内地趋于流行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新的情动机制日渐彰显的过程,而这一代观众被称为z世代。国内脱口秀综艺的代际性特征是通过创造代际性修辞来实现的,它的突出特征是悖反性,即自指性和自嘲性的兼容。自指性修辞隐含强烈的自恋性,而自嘲性修辞背后隐含的是同样强烈的自否性,这是这一世代感觉结构的一个特点。

林峥副教授
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林峥以《城中村启蒙与塑料袋美学——如何理解作为现象的五条人》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林峥副教授将“五条人现象”作为广州城市文化产物进行论述,挖掘其中的时代症候。五条人文化现象是对珠三角城中村“塑料袋美学”的艺术凝练,突破了打工文学、底层书写的限度,立足于复杂的社会环境,折射出了当代繁芜的社会情感结构。

汤拥华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汤拥华以《当代生活中的风景与情感》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汤教授以现代性的视角讨论了当代生活中的情感与风景,认为我们不要贬低风景,以为能完全掌握风景中的情感,而是要保持亲近的联系。我们为什么会去看风景?非常重要的是我们被一种远眺的视线打动。而现代的散文对风景的沉浸,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一种复杂语言的沉浸。当看见不一样的东西的时候,我们会稍稍的后撤一步,发现这个世界中有不为你而存在的东西。在风景中发现他者,这给我们的情感带来了可能性。

屠毅力编辑做点评
《探索与争鸣》编辑屠毅力对上述发言做了点评。她在总结发言中认为第三场主题演讲从现象、方法论、风景、文体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当下的情感言说。她认为当下情感讨论有两个背景,一是消费资本主义时代情感消费风靡的大背景,二是近年来回归常情、回归常识、回归常理需求的小背景。各位嘉宾们的主题演讲在不同维度探讨了我们在大、小背景下应如何谈论情感,十分有启发性。
第四单元主题演讲

赵雷副主编主持
第四单元主题演讲由《当代文坛》副主编赵雷主持,浙江大学文学院翟业军教授点评,张丽军、张爱凤、沈杏培、罗雅琳、王磊光、孙慈姗等嘉宾发表主题演讲。

张丽军教授
暨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文学院教授张丽军发表了以《情感为核:族群、村庄、家庭、个体的乡建情感共同体建构》为题的主题演讲。他分享了对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宝水》的认知和思考,提出今日乡村振兴是一个综合工程,不是单一个人的,而是政府、乡村、家庭和个体的综合发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乡村振兴的观点。同时他认为在中国的乡村振兴建设中,我们也要呈现于或者借助于中国传统的乡村共同体情感结构来推进。最后他依然相信在忙碌的道路上,文学可以让我们回到家乡去安身安魂。

张爱凤教授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爱凤教授围绕“文化权力的情感表达”作主题演讲。她从日常生活中的思考入手,通过分享“权利”(right)与“权力”(power)、“情绪”(emotion)与“情感”(emotion)、“表述”(expression) 与“表达”(expression)三组概念,“挺”与“反”、“卷”与“躺”、“赞”与“骂”三对关键词,对文化权力的情感表达进行更深层次的阐释。张爱凤教授强调理解和批判性地思考情感表达背后的文化权力关系,对于促进社会正义至关重要。

沈杏培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沈杏培教授就《王蒙小说中的男娜拉出走的情感与逻辑》这一主题作演讲。他从《活动变人形》《生死恋》《笑的风》三部文本切入,回答探讨了娜拉命题的未完成性和出走主体的性别转换、王蒙的“男娜拉”出走的缘由与逻辑谬识、选择的限度与自由的代价三个问题。他认为王蒙通过对现代娜拉命题的性别置换,将反思的焦点转向具有强势身份的男性群体,呈现了男性主体在现代中国和当代中国所遭遇到的各种精神危机和自救路径,丰富了“娜拉出走”的叙事母题。另一方面,在近乎悲剧的叙事中,王蒙通过男性出走及其悲剧结局这一独特现象探讨了隐含在这一叙事结构之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格,婚姻、爱情与道德,自由、边界与孤独,选择与限度等重要范畴。

罗雅琳编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罗雅琳编辑作了《论1990年代现实题材文艺的喜剧性》的主题演讲。她从“90年代文学”出发,探索1990年代的话语方式以及1990年代的情感结构如何形成,她认为1990年代现实题材文艺的喜剧性来自其中所展演的一种小人物意识形态。接着她以《一地鸡毛》中的“小公务员”“小知识分子”形象和黄建新导演的《城市三部曲》中的“小文化人”形象为例进一步深入论证。最后她也在此基础上提出接下来的延伸方向,将继续探究90年代现实题材文艺的喜剧性的来源以及由喜剧到悲剧的风格转向。

王磊光老师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王磊光以《文化感觉:理解乡村文化情状的一种视野》为主题发表演讲。王磊光老师指出,文化感觉是对人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的系统性感觉的命名,在农民的日常情感和生活深处发挥着支配性的作用。在人的原子化已经成为基本现实的今天,要真正理解农民的文化逻辑和乡村的文化情状,不能缺少文化感觉的视野。要实现乡村振兴,其根本动力就在于要创造出积极的文化感觉,而集体感便是积极的文化感觉的指归。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种日常生活实践需要特别重视:一是打造新的公共空间,重塑人的交往方式和公共感;二是反思概念、解放知识,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语言系统。

孙慈姗博士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孙慈姗以《荧屏“爱情辩证法”与情感的文化功能——以〈父母爱情〉〈再见爱人〉为例》为主题发表演讲,首先做了情感结构的“模式”与“经验”的辨析,引用了威廉斯的观点“情感结构构成了审美艺术以及想象性文学等特殊范畴的真正来源”。接下来,她探讨了“父母爱情”的历史语境与个体联系,以及“温情美学”如何通过电视剧《父母爱情》的“变形”叙事产生;此外,还探讨了“温情”的文化心理功能、情感的脆弱性与“亲密关系”的困境、观众对再见爱人的“再创作”等问题;最后,提出了“爱的辩证法”的概念,并分析了其与社会对欲望的组织形式的关系。

翟业军教授做点评
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翟业军对上述发言做了点评。
翟业军教授指出,王丽军教授强调了文学在情感重建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可能性,这样的强调很有意义,因为文学具有“安魂”之力。情感表达很重要,情感表达在代际之间存在差异;沈杏培教授的论述让人联想到生命中“肯定性”与“否定性”的辨析,是一种人性深层的“辩证法”;翟业军教授认为王磊光老师的研究洋溢着王老师对乡土文化的情感,并对乡村振兴过程中没有把农民本身当做主体看待表示担忧;最后,翟业军教授对孙慈姗用情感结构概念讨论电视剧表示赞赏,并认为培养跨界研究非常重要。
翟业军教授表示今天的会议内容让他感受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越来越显著,这更加体现了本次论坛的重要性。他感谢各位专家精彩分享,“言情”这样一个主题框架给了我们一种有意义的视角,去关照我们每天都要接触的日常世界,去做学理探讨,从而开启一个新的窗口,打开一个新领域。
圆桌讨论
结束精彩的主题演讲后,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建敏教授的主持下,全体参会嘉宾进行了圆桌讨论。张建敏教授表示听完嘉宾们的主题演讲以后受到了很多启发,认为情感是日常生活的一个富有社会关怀的切口。张教授表达了对各位学者的学术勇气和学术敏感的赞扬,在小说、游戏、电视剧、脱口秀等领域里都能去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学术话题,开展深刻的学术阐释和学理反思,用充满情感的学术研究关照我们的现实生活。

张建敏副书记主持圆桌讨论
在圆桌讨论中,朱丽丽教授、张丽军教授、曾一果教授先后分享了自身的研究经历和学术感悟。三位学者都表示,在日益内卷化、媒介化的数字时代,个体的精神情感和群体的情感结构问题都十分值得关注。

朱丽丽教授发言

张丽军教授发言

曾一果教授发言
本文转载自《探索与争鸣》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