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撞酒by八:大哥的硬糖 PO海棠-95后男中音胡斯豪敲开芝加哥抒情歌剧院大门
“他很洒脱,虽然贫穷,但是快乐,今朝有酒今朝醉。”4月17日-18日,普契尼歌剧《艺术家的生涯》亮相上音歌剧院,95后胡斯豪饰演的穷画家马尔切洛,表现亮眼,收获了很多点赞。
这位身高1米90的男中音,本、硕、博均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演完《艺术家的生涯》,他就要飞到大洋彼岸,去芝加哥抒情歌剧院入职,在国际舞台开启职业生涯的新篇章。
“上海音乐学院给了一位歌剧演员成长所需要的一切”,胡斯豪说道。那些在学校反复淬炼的夜晚,都化作了他走向未来的云梯。

胡斯豪
两位顶级男中音点亮歌剧梦
“他的声线高贵、华美,非常漂亮。”《艺术家的生涯》制作人管珺认为,最终能决定一个歌唱家成就的不是长板而是短板,胡斯豪发展均衡,在声乐技术、舞台表现、艺术修养等方面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度,各方合力造就了一个出色的男中音。
这位生于深圳的南方小伙,体内早已埋着音乐的基因。
他5岁随父亲学钢琴,打下扎实的音乐基础。初高中时,他迷上了流行乐和摇滚乐。在深圳外国语学校,他自学了一首法语歌曲《月光》,拿下校园十大歌手第一名。当声乐老师的父亲发现,儿子有一副好嗓子,开始有意识地带他听音乐会、听唱片。
扎进唱片里的岁月中,他被廖昌永的声音“触电”,“对小孩来说,美声是阳春白雪,是端着的,很遥远。他的歌声充满着故事感的诉说,平易近人。”命运在不知不觉间,悄悄埋下了伏笔。
那时,他还特地飞到北京,去看列奥·努奇演的《弄臣》。在山顶的座位上,望远镜框住的那个意大利男中音,用声音将少年钉在原地,“像被命运之手按住了天灵盖。”那一刻,胡斯豪渴望,自己也能像大师一样,站到歌剧舞台上。
两位顶级男中音带来的双重刺激,彻底点燃了胡斯豪对美声的热情,点亮了他的歌剧梦。
2012年秋天,为了提升专业水平,他独自一人拖着行李箱来到上海,寻访名师。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住在宝山的陋室里,水泥墙裸露着筋骨,玻璃窗漏着秋风,他每天去菜场买几元钱的菜和豆腐做饭,骑三小时单车往返市区学声乐。
那一年是寒冬,上海罕见地下起了雪,郊区的积雪有近十厘米。他裹着棉被练声,戴着手套穿着衣服入睡,就像《艺术家的生涯》里的清贫艺术家,“自由,快乐,一点也不觉得苦。”
《艺术家的生涯》剧照
《艺术家的生涯》剧照
2013年,胡斯豪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拜在周正教授门下。
“导师扮演着父亲一样的角色,周老师为我夯实了声乐基础。”和很多少年一样,他也一度迷恋唱大咏叹调。周正将弟子“摁住”,让他先打好地基,学会走,再去跑。他专注于技术打磨和语言训练,大一大二基本没接触过歌剧唱段。
“要像斯豪那样学习。”周正常常叮嘱他的学生。在他看来,胡斯豪是一个有想法、有要求的孩子,肯用心,态度端正,领悟力快,这使得他与歌剧有着惊人的合拍。
博士阶段,胡斯豪转到了少年时的偶像廖昌永门下。廖昌永教会他“用声音讲故事”,并以身示范何为艺术家的修养。
大明星、大忙人,这是廖昌永给人的印象。“虽然很忙,他依然会保质保量给我们上课。”胡斯豪笑说,廖老师脾气温和,哪怕着急,也会耐心帮学生解决技术上的问题,从没见他红过脸发过火。

《汤显祖》剧照

《康定情歌》剧照
2017年,还在读本科的胡斯豪曾上演“惊险一幕”:廖昌永因腿伤退出原创歌剧《汤显祖》,他临危受命,成功救场。
试镜前,胡斯豪躲进琴房,较劲12小时,只为练好其中的咏叹调。从拿到乐谱到正式上台,他只有10天时间。他用了三天时间就把整部歌剧背下来。出演一个中国古代文人对他来说是陌生的,除了熟记词谱,他还要在形态方面进行特殊训练。没有B卡,没有退路,他最终把重担挑了下来。
胡斯豪不喜欢被批评,“进排练场之前,我会尽量把自己准备好,把功夫都做在前头。”

胡斯豪和廖昌永
从青涩少年到国际歌剧新星
十年一晃而过,在上音系统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下,胡斯豪从一个青涩少年,逐渐蜕变为一名歌剧新星。
2015年,上音与日本昭和音乐大学联合排演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正读大二的胡斯豪,获得破格参选机会,最终拿下阿尔玛维瓦伯爵一角。
“没想到那么快拿到第一个歌剧offer。”终于能在舞台上挑大梁,胡斯豪紧张又兴奋。大三那年,有半年时间,他每天泡在排练厅,与团队逐字雕琢意大利语的发音。当大幕升起,舞台化作熔炉,将少年胡斯豪锻造成歌剧演员。
第一部歌剧也为他探了路——深度体验职业歌剧制作流程后,再去演其他歌剧时,他的心里有了底气,不再忐忑。

《费加罗的婚礼》剧照

《唐·璜》剧照
德国基尔歌剧院的邀约像一封美丽的情书。2018年,在上音歌剧《女人心》的排练场,剧院经理莱因哈德·林登被胡斯豪的歌声锁住视线。他要走了胡斯豪的邮箱,很快就发邮件问他,愿不愿意来德国唱《图兰朵》。
在夏季歌剧节的露天舞台,《图兰朵》九天连演八场,胡斯豪饰演大臣平。 因为一直重复,到了第四场,他开始对音乐、对舞台感到疲惫。演卡拉夫的男高音身上涌动着强大能量,那种能量也深深地感染了他,演出状态立刻有了变化。他第一次意识到,演员之间也能互相给予能量。
也是在这方舞台上,他经历了职业生涯的“觉醒时刻”。有一天,演到柳儿之死,突降暴雨,两三千位观众,无人打伞,无人离席。演员们任大雨浇在身上,油彩混着雨水在脸上凿出沟壑,完成了柳儿之死的悲怆场景。演员、观众对艺术的敬畏,让他刻骨铭心,“那一刻,我确信歌剧是值得付出一生的事业。”
此后,他签约德国基尔歌剧院,连续出演《丑角》《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特洛伊人》等剧目,成为少数学生阶段即活跃于国际剧院的中国演员。彼时,他也有机会参加一个爆款声乐综艺,最终,他选择蛰伏剧院深耕,而不是在综艺舞台收割流量。

《茶花女》剧照

《卡门》剧照
十年来,胡斯豪在上音陆续主演近十部中外歌剧,挑战最大的无疑是《茶花女》。2023年,28岁的胡斯豪出演老父亲亚芒,和老师廖昌永分组饰演同一个角色,珠玉在前。角色年龄和自己差距太大,而他的音色还很年轻。歌剧演员要保护自己的乐器,不能为了一个重型角色贸然调整声音、改变唱法。最终,他创造性地演绎了一个年轻的父亲。
今年,阳春三月,胡斯豪见到了歌剧之路上的引路人——列奥·努奇。这位83岁的男中音首秀上海,技惊四座,炉火纯青,带来一版近乎“神演”的《弄臣》。胡斯豪在现场为他呐喊,还去后台拥抱大师,“他的歌声依然像年轻人一样中气十足,而我的心情已经和十多年前完全不一样。”
“对男中音来说,30岁还是一个baby,男中音的黄金时期总在40岁后降临。”胡斯豪还在等待《弄臣》的召唤,狡黠的弄臣利戈莱托,是他梦寐以求的未竟之梦。20岁时,他就发愿要在30岁唱,如今,他又争取在40岁挑战这座艺术高峰,“20岁不知天高地厚,到了30岁我才明白,这个角色还不属于我。声音需要时间沉淀,就像葡萄酒,急不得。”
从课堂到舞台的无缝链接,为胡斯豪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也为他敲开了国际顶级剧院的大门。2024年,在参加旧金山歌剧院的Merola艺术家计划时,他凭借在《唐·璜》中游刃有余的演绎,收获芝加哥抒情歌剧院的青睐,在千里挑一的竞争后,成为该院签约的唯一中国男中音。
5月,30岁的胡斯豪就要收拾好行囊,远赴芝加哥,迎接一个未知的新世界。

胡斯豪和列奥·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