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斗罗第九册:等不及在车里就要-科普|一名肿瘤医生眼中的肺癌诊疗变化:从谈癌色变到与癌共存
4月15日至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是“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专访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陈保荣,从医十五年,他真实感受到医生手里的抗癌工具不断增加,创新疗法不断给肺癌患者和家属带来新希望。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陈保荣
陈保荣第一次意识到癌症的可怕是在1998年,当时有一位亲属患上白血病,却没有太好的治疗方案。这让当时16岁的陈保荣第一次有了想做一名医生的想法,而且要做一名肿瘤医生。2001年,陈保荣如愿进入广州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习。2009年,他如愿进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国内知名三甲医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领衔的呼吸科最为大众所知。陈保荣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钟南山院士是自己的偶像,这是当年选择肺癌作为主攻方向的原因之一。
陈保荣介绍,在他刚工作的时候,晚期肺癌患者主要治疗方法是化疗,三线之后的治疗“很多都没有特别好的方法”,医生往往会有一种无力感,一般状况差的高龄患者,因为耐受不了化疗,最后无奈选择放弃治疗。但随着医学的进步,肺癌的治疗不仅有手术、放疗、化疗,更有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治疗方法也给了医生诊疗更强的底气。
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总数为2078万例,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2342万例。在中国,2023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总数为493万例,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545万例。
在众多癌症种类中,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首位的头号癌症“杀手”。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约有超过100万的新发肺癌患者,占全球肺癌患者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过去十多年,跨国药企的抗癌药加速进入中国,本土创新药企的抗癌药也不断涌现,肺癌患者有了更多治疗选择。在日常工作中,陈保荣不止一次见证创新药给肺癌患者带来的巨大生机。
2019年临近过年的时候,陈保荣收治了一名重症肺癌患者,“家人只能用轮椅把他推到病房”。幸运的是,这名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后,可以下床走路了,最终开开心心回家过年;2022年,陈保荣所在医院的ICU收治了一名40岁的患者,由于出现呼吸衰竭,上了呼吸机也无法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最后还用上了ECMO(人工膜肺)。在拿到患者的痰液之后,经过病理分析发现是肺腺癌,最终经过基因检测,给患者用了相应的靶向药。
“直到现在,这名患者还会来我的门诊找我,他的情况一直到现在非常好。”陈保荣介绍,这些患者的转机得益于基因检测技术,通过基因检测发现特异性的基因突变,并迅速找到且用上有针对性的靶向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最早开始在2012年就有了基因检测,当时主要是检测EGFR突变,后来慢慢增加到三个基因,包括EGFR、ALK、ROS1。目前,NGS检测、PCR检测已经在医院常规开展。
“肺癌的慢病化管理趋势是比较明显的。”陈保荣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常常要跟患者和家属说,即使是晚期肺癌,也可以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用药物控制肿瘤,带瘤生存。以ALK突变为例,使用三代靶向药,患者的PFS(无进展生存期)已经可以超过五年,这虽然没有真正杀死肿瘤,但在医学上已经被称为“临床治愈”。
当然,包括肺癌在内的肿瘤的发病机制都非常复杂,患者端未被满足的需求仍然有很多,医生永远希望有更好的抗癌工具。陈保荣表示,现在,每年或每隔一段时间都有新的抗癌药出来,医生也希望更多的靶点、更多作用机制的药物被研发出来,让患者有更多的一些治疗手段。此外,现在肺癌诊疗比较大的挑战是耐药性问题,这很可能导致患者最开始使用某一疗法很有用,但到后期就失效了。作为临床医生,希望有更多新药被研发出来,通过药物创新和联合治疗来延缓耐药问题,给患者更长的生存期。
虽然诊疗手段越来越多,但陈保荣也看到,现在肺癌呈现年轻化趋势,他更希望,人们从调整生活方式入手,预防癌症,减少癌症发生。陈保荣提醒,要重视每年的体检。像肺癌,如果能够早期发现病灶,就可以及早处理,并定期复查,将癌症消灭在萌芽阶段。